7月1日清晨,泰山科技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乡村100绘”基层赋能实践团的志愿者齐聚东湖社区。值此“七一”建党纪念日,实践团成员们心里装着一个特别的目标:不仅要从老党员的故事里挖红色精神宝藏,更要把他们用双手守护社区环境的经验,变成智慧环保系统的“民心算法”,让科技赋能更有民生温度。


环保智慧走访,靶向探寻路径
筹备前期,志愿者提前20天与社区环保智慧站密切对接,最终确定前往四位老党员家中拜访。他们分别是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赵明爷爷、退伍军人吴连忠爷爷、退休干部丁乃刚爷爷和社区舞蹈家贾玲奶奶。


凑上前去仔细瞧,走访传承悟精神门道
在赵明爷爷家,身为退休党员的他身兼多职,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带动多方力量参与治理。谈及社区垃圾处理,赵爷爷讲述当年跑遍周边垃圾站学习经验,推动社区建成了垃圾分类回收点。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吴连忠爷爷家,吴爷爷向志愿者分享社区巡逻方式从人力到智能摄像头的转变。正是吴爷爷这样的退伍老兵,时刻践行责任担当,使社区在科技智能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内涵得以传承。

当实践团成员走进丁乃刚爷爷家时,丁爷爷正用手机在小程序上下单买菜。原来是东湖社区与附近的菜市场合作,建立的买菜助手小程序,智能赋能社区,切实为居民服务。

最后,实践团成员拜访热心居民党员贾玲奶奶。贾奶奶分享了她组织广场舞、改造社区花园、调解邻里矛盾的经历。这场交流让青年志愿者孙晓萱感受到基层党员的奉献初心与温暖力量。

智慧赋能社区长出“绿色根系”
当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与科技相遇,当红色精神与绿色治理交融,东湖社区,既有科技的精准,更有红色的温度——这正是“乡村100绘”基层赋能的深意:让智慧环保社区扎根红色土壤,长出守护民生与生态的“繁茂枝叶”。


未来,艺术传媒学院将持续深化与社区合作,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院计划与社区共建“绿色文明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环保主题艺术创作、智能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挖掘社区故事,以艺术与科技之力,为绿色智能社区建设注入青春活力,推动社区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乡村100绘”基层赋能实践团 撰稿:孙毅然 摄影:王岳文 王瑞
管彤语 孙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