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资讯速递

【三下乡】5天普法攻坚:让生硬法条变 “护苗利器”,327 份问卷催开 521 颗法治种子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    点击数:

法槌轻落的余韵里,16 抹志愿红踏着七月的阳光,在泰山脚下铺开了一张法治的网。泰山科技学院行政管理学院 “明法笃行,青盾护航” 普法实践团,用五日时光完成了一场特殊的 “播种”—— 他们带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条文走进商圈、乡村与社区,在与质疑的碰撞、形式的磨合、认知的差异中,将法律从纸上的文字,变成孩子们掌心会发芽的种子。

破“距离感”:当问卷遇上迟疑的指尖

最初的普法像在隔着玻璃对话。吾悦广场的人流里,不少家长接过问卷时指尖带着犹豫:“这些条文离我们太远了”“孩子乖得很,用不上这些”。团队成员杨斯远蹲下身,指着问卷上 “给同学起外号可能违法” 的选项,用 “大壮被叫做‘豆芽菜’算不算欺负” 的例子搭起沟通的桥,才让那份迟疑渐渐化作笔尖的认真。

郑寨子村的历史展馆里,这场“破冰” 来得更动人些。作为远近闻名的法治文明村,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法治的温度,木质展柜里,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乡村的过往:有老一辈守护孩童的故事,有曾经 “乡规民约” 里对弱小的庇护。实践团成员乔雯指着一张 “村口老槐树下调解纠纷” 的照片,对围拢的孩子们说:“你们看,以前的人用约定保护彼此,现在我们有更厉害的 —— 法律。” 当讲到 “受教育权” 时,他特意指向展馆角落的旧课本:“这些书告诉我们,读书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以前是这样,现在的未成年保护法更明确地保护着这份权利。”

乡镇中学的宣传阵地前,也曾撞见孩子们的漫不经心。“法律不就是老师念的条文吗?” 直到扎双辫的朵朵举着宣传单追问,那些晃动的身影才慢慢围拢。原来不是孩子不愿学,而是他们没见过会 “说人话” 的法律 —— 团队后来在问卷分析里写下:327 份问卷里,“觉得法律太枯燥” 的勾选,藏着最真实的需求,而历史展馆里孩子们发亮的眼睛则证明:当法律接上 “地气” 与 “底气”,就能走进他们心里。

找“平衡点”:让游戏既不跑偏也不褪色

设计“法治游园会” 时,团队曾陷入两难。村干部期待 “像赶集一样热闹”,但法律的严肃性不能丢。最初的 “法律知识大富翁” 棋盘,因规则太复杂被孩子们吐槽 “比数学题还难”;情景短剧的台词太书面化,试演时村娃们直摇头:“大人说话才这么绕!”

团队在村委会的长桌上连夜改方案,把“隐私权” 换成 “日记不能随便看”,将 “网络诈骗” 编成 “骗子的三句口头禅”。法治迷宫的彩绳原本标注着法条编号,后来改成了 “点陌生链接 = 踩陷阱” 的漫画;盲盒里的奖品从普通文具,换成印着 “别让外号伤了人” 的橡皮擦。当修改后的飞盘九宫格落地时,孩子们喊着 “我知道答案” 扑过来,团队才终于摸到 “趣味” 与 “专业” 的平衡点 —— 法律可以不严肃,但不能不严谨。

融“差异度”:让认知在碰撞中扎根

社区宣讲时,观念的差异曾像道无形的墙。一位奶奶听完“隐私保护” 后直摇头:“我看孙子日记是关心他,还能犯法?” 家长群里,“孩子被欺负了该打回去还是找法律” 的争论,差点盖过《未来之光》的歌声。

团队没有硬搬法条,而是翻开问卷数据:“您看,72% 的孩子希望家长不拆他们的信。” 在 “普法游戏集市” 里,故意设置 “私拆信件对不对” 的争议题,让家长当 “裁判”。当孩子们举着迷你法槌喊出 “隐私不容侵犯” 时,那位奶奶悄悄把宣传单折成了小方块,塞进了口袋。原来,认知的隔阂从不是用道理砸开的,而是像情景剧里的角色那样,在共情里慢慢融化。

结“成长果”:让种子在热土上舒展根须

五日实践结束时,那些曾遇到的困难都化作了养分。327 份问卷不仅是数据,更是法治认知的 “温度计”;被改了五版的游园方案,成了 “校地共筑” 的范本;孩子们从 “被动接传单” 到 “争当权益小侦探” 的蜕变,印证着普法的真谛 —— 法律不是用来背诵的条文,而是能守护生活的工具。

五日时光像粒饱满的种子,在实践的土壤里发了芽。327 份问卷是扎根的须,23 类难题的破解是舒展的叶,521 张宣传单是传粉的风。当志愿者把法条变成树荫下的絮语、歌谣里的平仄、游戏中的思辨,他们也完成了一场蜕变 —— 从课堂里读法条的 “知法者”,成了田埂上播法治的 “弘法者”。

如今,七月的风掠过村头的晒谷场时,那些印在纸上的法条已长出细根:孩子手中的盲盒奖品是顶芽,家长衣兜的宣传单是侧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认知,是往深处扎的主根。实践团的脚步还在继续,他们要让这株法治的苗,在更多青春的热土上,长成守护未来的森林。

毕竟,最好的保护,从来不是纸上的承诺,而是让每个孩子都知道:当风雨来时,法律会是他们掌心最结实的伞,而他们自己,就是那伞骨上最挺括的力量。

“看到孩子们举着‘权益探险卡’追着问问题时,我突然懂了‘普法’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法律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当曾经觉得‘给同学起外号只是玩笑’的孩子,主动说‘以后要提醒大家尊重别人’,我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张小丫(行政管理学院)

“从最初被家长拒绝填写问卷,到后来他们主动询问‘下次普法什么时候再来’,这个转变让我明白,基层普法最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能站在对方角度的耐心。我们不仅是在传播法律知识,更是在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让‘保护’二字真正被大家接纳和相信。”

——杨斯远(行政管理学院)

“这七天的实践,与其说是我们在教孩子们学法,不如说是我们和孩子们、和乡亲们一起成长。当看到村支书把‘暑期法治主题月’写进工作日志,当孩子们握着迷你法槌做出判断时,我深刻感受到:法治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专业和真诚培育出的共生土壤。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实践经验继续深耕,让更多孩子懂得用法律守护自己,让更多家庭明白如何用爱与边界滋养成长。”

——指导老师冯佳璐(行政管理学院)

(供稿:行政管理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