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意初临,剪纸生暖。11月7日,大数据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社团服务部以“冬藏暖,巧剪光”为主题,将立冬的静谧诗意与非遗剪纸的巧思相融合,带来一场温暖而沉浸的文化体验。同学们在亲手刻画中,感受冬日的含蓄与积蓄,也让传统文化在指尖悄然复苏。

活动伊始,一部精心制作的短片缓缓展开立冬与非遗传奇的画卷,点燃了全场的好奇与期待。短片之后,是“立冬文化解读”环节。主持人以轻松互动的方式,解读“立冬”二字背后的深意——“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那份“休养生息”的古老智慧,悄然抚慰着每一个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灵。紧接着,“立冬三候”的生动讲述——从“水始冰”到“地始冻”,再到“雉入大水为蜃”,不仅勾勒出一幅万物敛藏、天地渐寒的时序图景,也唤醒了大家对自然律动的感知与浪漫想象。

来到“立冬食俗分享”环节,现场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南北方的同学纷纷化身“风俗讲解员”:北方“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俏皮谚语里,藏着饺子的暖意与吉祥;南方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一杯温补的黄酒,则包裹着对团圆与温暖的向往。你一言我一语,家乡的味道在话语间弥漫,文化的认同在笑声中传递。而“补冬”养生知识的融入,更把“秋冬养阴”的中医智慧带进现实,让大家明白:原来节气不止是文化,更是贴近生命的生活艺术。

如何把冬日的诗意“留”下来?剪纸,成了最好的答案。主持人告诉大家,剪纸——这门源自民间、寓意吉祥的艺术,正是定格冬日美好的绝佳方式。那流畅的线条、精巧的构图,无一不凝结着民间智慧的深厚底蕴。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尽情享受创作的乐趣,组织者贴心准备了多款立冬主题的刻纸模板。雪人、梅花、松柏的自然清韵,饺子、苹果、白菜的生活暖意,还有“冬”“福”“暖”等吉祥字语……每一款都兼具美感与趣味,让同学们跃跃欲试。


掌声中,泰科剪纸工坊主理人黄可青同学闪亮登场。她从剪纸刻纸的历史讲起,解读每一个图案符号背后的吉祥寓意,并亲自演示折纸、画稿、运刀的技巧。“刻纸讲究‘千刻不断’,线线相连,这不仅是手艺,更是中国人讲究圆满、注重联结的哲学。”她一边手下生花,一边讲述着技艺背后的文化脉络,让同学们在动刀之前,先读懂了剪纸刻纸的“心”。



时光在专注的指尖悄然流转,一场沉浸式的刻纸体验渐近尾声。随着最后一片纸屑轻轻飘落,同学们陆续完成了自己的“首秀”作品。有人精心雕刻出层层绽放的雪花,每一片冰晶都纤毫毕现;有人巧妙勾勒出傲雪绽放的梅花,花瓣间仿佛暗香浮动;还有人将立冬的“冬”字与祥云纹样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汉字之美。

大家纷纷举起作品交流展示——有的细腻工整、布局巧妙;有的稚拙可爱、创意满满。一幅幅刻纸,不仅是立冬物候与诗意的凝结,也是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一次个性诠释,成为这个冬日最独特、最温暖的记忆。现场欢笑声与快门声交织,定格了这份手作的喜悦与自豪。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这个立冬日,大数据学院的同学们以纸为媒、以刀为笔,不仅亲手触摸了非遗的温度,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收获了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暖意。冬,是积蓄的季节;而这次相遇,正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愿我们都能怀揣这一份传统之美,暖身心,迎寒冬,开启对下一个春天的静静期盼。
(供稿:大数据学院 撰稿:安 琪 摄影:王晓宇 李婷伟 编辑:苗初颖 责编: 金嘉乐 郑舒心 终审: 刘欣怡 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