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为一份格式凌乱的稿件反复修改,直至深夜?是否也曾因物资借还的繁琐流程而感到焦头烂额?这些日常工作中的“细碎石头”,曾让多少热情与创意在重复劳动中悄然磨损。
11月7日,大数据学院一场旨在“精准赋能、提质增效”的专项培训,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这些困扰师生已久的迷雾。它没有空泛的理论,只有实打实的“通关秘籍”与“灵感火花”,让每一位参与者直呼解渴,真切地触摸到了效率提升的脉搏。
文稿涅槃——从“畏途”到“坦途”的跨越

“那个标题为‘XX活动顺利结束’的稿子,你自己愿意点开吗?”讲师李思远的一个问题,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这何尝不是我们许多人提笔时的真实写照?想创新,却怕出错;想规范,又感束缚。
培训现场,答案被清晰勾勒。针对令人头疼的“格式刺客”,讲师直接亮出“标准答案”:标题,要做画面的“焦点”(华文中宋3号加粗居中);图片,须有双重的“保障”(原图插入Word,再单独建档标序);落款,必是清晰的“印记”(撰稿、摄影明确,两字姓名中空格)。规矩的背后,是对专业性的坚持,更是对大家宝贵时间的珍视。

然而,规避错误仅是第一步。如何让稿件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才是更高的追求。
“请忘掉‘秋高气爽’这类开场白。”讲师引导大家进行一场“思维破冰”,“开门见山,直击核心;结构分明,‘总分总’护航;亮点前置,用‘硬干货’说话。” 更贴心的是,培训还奉上了“灵感源泉”——建议大家去品读“青春泰山”等优秀平台的公众号,学习如何将平凡活动写出令人点击的欲望。
平台不同,禀性各异。“TK数据青年”偏爱生活化的小贴士,官方网站需要深度与内涵,而校级“青春泰山”则青睐新颖的视角。如同烹饪需看客下菜,投稿也需“精准投喂”。这一刻,写作不再是机械任务,而成了一场与读者对话的精心策划。
流程再造——当琐碎事务迎来“优雅革命”

“请注意,旧版策划案模板已更新!”培训的另一重头戏,落在了物资与活动的流程管理上。办公室主讲人梦翔宇表示这曾是“手忙脚乱”与“反复扯皮”的重灾区。
新版材料规范如同清晰的“交通标识”:策划与通知换上了“2025新装”,落款统一为“大数据学院团总支”,页眉修改“双击即可”,字体格式则被“锁定”为仿宋4号、两端对齐。每一个细节,都旨在减少不必要的弯路。

“指尖派”系统的填报,同样藏有“锦囊”。活动封面过大?微信传输一次即可自动压缩。比例严格遵循3:2,避免关键信息被裁剪。签到设置兼顾灵活与严谨——“50米范围+2次签到”,取消现场签退,从此告别“同学漏签来找后账”的烦恼。
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物资借用流程。它被重新设计得如同“快递取件”般清晰流畅:下午使用,中午领取;明日所需,今日预约。 线上表格明确填写借用人与归还人,并辅以两张“责任打卡照”——借用时的人物合照,归还后的物品归位照。横屏4:3的格式要求,让责任清晰,无从推诿。一套组合拳下来,琐碎事务变得条理分明,效率自然“水到渠成”。
灵感迸发——在思想碰撞中点燃创意火花

如果培训至此结束,它已算成功。但高潮,总是在意想不到处翩然而至。
“朋友们,是否每次拟定月度总结的标题,都像在‘挤牙膏’?”讲师的又一次“灵魂拷问”,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干巴巴的标题缺乏吸引力,过于花哨又怕不合时宜——这几乎是所有人的两难处境。
瞬间,“月度总结大会好标题征集”擂台悄然搭起。课堂从“单向聆听”变为“智慧众筹”。有人推崇“接地气”,力求朴实动人;有人主打“专业范”,彰显格局深度;更有“谐音梗”选手出其不意,引得满堂欢笑,灵感在碰撞中恣意迸发。
讲师穿梭其间,将这些闪光的“脑洞”一一记录,汇聚成一份珍贵的 “标题灵感库” 。它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诺筛选后供大家未来“按图索骥”。这一刻,培训完成了最精彩的升华——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与人共创渔场”。


培训落幕,参与者王子昂由衷感叹:“原来工作还能这么爽!”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这场培训,解决的不仅是“燃眉之急”,更是授之以“长效之法”。它让大家意识到,效率的提升并非源于更快的速度、更长的工时,而是来自于系统的智慧、规范的力量与集体的创意。
它悄然改变着大家的心态:从害怕写稿到乐于创作,从畏惧流程到享受秩序。当格式不再成为障碍,当流程不再耗费心力,师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才能真正获得释放,为学院各项事业的顺畅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的内生动力。
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工作美学的启蒙——让一切回归本该有的清晰、有序与创造之美。
(供稿:大数据学院 撰稿:李玉玉 摄影:司子若 编辑:苗初颖 责编: 金嘉乐 田金宝 终审: 刘欣怡 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