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洒在莱阳市西森埠庄村略显斑驳的屋脊之上,村道上传来了年轻且坚定的脚步声。泰山科技学院“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他们此行目的明确且坚定:叩响困难家庭的门扉,送去一份来自校园的温暖问候,倾听乡村最真实的声音。


精准对接,架起信任的桥梁
上午八点,实践团成员手提大米袋、牛奶箱,还带着精心准备的彩绘工具,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向村落深处进发。此时太阳已经高悬,汗水浸透了成员们的衣衫。当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一阵带着岁月痕迹的凉风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昏暗,老式桌子上摆放着半碗未吃完的稀饭。独居老人佝偻着背,缓缓迎上前来,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实践团成员盖俊宇递上的物资,声音略显颤抖却满是真诚:“孩子们,快进屋!”那一刻,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这份微薄心意所带来的实质性力量,这是信任与温暖的初步建立。

倾听,让时光诉说故事
门厅之中,老人身形微微佝偻,从年轻时在生产队插秧割麦的艰辛,到成家后抚养子女的操劳,再到如今子女在外务工、自己守着老屋的孤寂,老人一一道来。实践团成员们神情专注,静静倾听,不时点头回应,轻声询问细节。当老人讲到年轻时在烈日下插秧工作时的艰苦,成员们表情凝重,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渐渐地,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了神采,偶尔还会被成员们恰当的回应逗得嘴角微微上扬。这一刻,原本寂静的小屋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孤独的氛围悄然消散。


彩绘乡村,点亮希望之光
从老人家出来,实践团成员们没有片刻停歇,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村口的一面老旧文化墙前。这面墙原本是村里展示文化风采、传递正能量的窗口,可如今,墙皮脱落,图案模糊,像是一位被岁月遗忘的老者,在时光中默默伫立。
实践团成员们迅速围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工明确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拿起画笔和颜料,投入到创作中。负责勾勒轮廓的实践团成员于艺,眼神专注,手中的画笔在墙上轻轻游走,一条条流畅的线条逐渐勾勒出梦想的雏形;负责上色的实践团成员则小心翼翼地调配着颜料,用绚丽的色彩为梦想添彩,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乡村的热爱和期待。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原本破旧的文化墙焕然一新。画面上,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竞相开放,农民们驾驶着现代化的农机在田间忙碌。这幅墙绘不仅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乡村梦想的寄托和希望的象征。

微光汇聚,温暖长存
从村口的文化墙前往村委所在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扇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大门,门上的红星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庄重而醒目,仿佛在诉说着村委为村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在门前,实践团成员见到了村长。村长身为五保户,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他依旧秉持着为村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坚守岗位,毫无懈怠。实践团成员们怀着诚挚的关怀,将手中的大米袋、牛奶箱递到村长手中,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与生活情况,言语间满是温暖与牵挂。
阳光炽热,西森埠庄村被镀上了一层明亮的金色,今日泰山科技学院“溯光拾遗”实践团于烟台市莱阳市西森埠庄村之行画上了句点。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以粮油米面为物质依托,传递切实关怀;以专注倾听、真诚陪伴为精神支撑,给予深度慰藉。成员们脚踏实地丈量乡间路,以行动播撒校园温情,以倾听捕捉乡村脉搏。物资终有尽时,然叩门之暖、倾听之诚、陪伴之切以及对乡村实情的深刻洞察,将如种子深植成员心间,融入村庄记忆。

(供稿:“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 撰稿:苏宇赜 摄影:李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