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资讯速递

【三下乡】红润山野,幸福加“贝”:走进历史的长廊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    点击数:

七月初的阳光炽热,恰似我们奔赴新的红色之约的热忱。在全党全国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7月1日,泰山科技学院“红色传承,青春筑梦”社会实践团踏上寻访红色印记的征程。实践团成员从完成老遗址的修缮到聆听老党员袁清河同志的红色故事,在鲜活的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传承信仰力量。

踏着清晨的露水,实践团来到了旧地下通讯遗址,在老师的指挥下,实践团成员被有序分工成贴旧报纸组、搬置电报箱旧桌椅组和簸箕大刀装饰组,每个成员积极的行动起来,还原红色故事的每一处鲜为人知的细节。

在这闷热的房间里,实践团成员真实体会到了当时地下联络员的艰辛,“在这么狭小闷热的房子里,地下联络员要坚守于此,关注身边的任何动静,顺利绘制信息,将其传递实属不易啊。”李泉同学不禁感叹到。

“天哪!这是石头磊的房屋啊!我们怎样将这些东西挂上去呢?”实践团迎来了一个困难,在当地村委老党员爷爷的帮助下,我们使用传统的浆糊胶将旧报纸小心翼翼的贴到了墙上;而簸箕和大刀等在经过村委的同意和实践团指导老师的商讨后,实践团成员小心翼翼的将钉子慢慢的、一锤一锤的钉到了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里,最后将簸箕等物品完美的展示在房屋中。

下午,依旧烈日似火,但是挡不住实践团成员探寻红色故事。跟随老师和村委书记的指引,成员们来到了十年老党员袁清河的家中。迈入袁清河爷爷家门时,简朴整洁的陈设、老旧却规整的家具,默默见证岁月变迁;身着朴素衣裳的他,身姿虽不挺拔,眼神却满是坚定。正中央那张袁爷爷与妻子在五一广场的合影见证了袁爷爷的十年军旅生涯。

袁爷爷1969年投身军旅,他印象最深的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灾,全团出动,抵达天津,赶往唐山。“当我们到达的时候,眼前的都是一片废墟”袁爷爷回忆到。

谈及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的场景,声音仍有些颤抖,当时的他带病奔赴前线救灾,在连续72小时的救援中,袁爷爷忍着腹痛的折磨刚带领战士们昼夜奋战。

圆满完成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这一艰巨任务后,袁爷爷随即被送往731医院接受治疗。作为抗震救灾中表现英勇的立功人员,袁爷爷于1976年9月18日怀着深切悲痛,参加了毛主席的追悼会。

袁爷爷突然起身,从柜子里取出珍藏多年的红色记忆——党徽与三等功证书,在场的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起立致敬。“我们这一代人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您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去的?”实践团成员李荣孜晗不禁发出疑问。袁爷爷轻轻抚摸着党徽上的镰刀锤头图案:“现在想想,当兵的人哪有选择?人民需要就是命令。”

袁爷爷守护国家时,奶奶也在他身后默默支持,守护着两人的小家。奶奶含辛茹苦地抚养三个女儿,因长期操持家务、照料孩子,繁重的劳作让她的双手患上风湿病,每到天气变化,关节便会疼痛难忍,正是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托举起了民族的希望与担当。

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袁爷爷对新一代党员寄语“你们生在最好的时代,但不要忘记这幸福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希望你们始终牢记,真正的共产党员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

聆听完袁清河爷爷的经历,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从老党员的故事里,真切触摸到信仰的力量,懂得先辈在苦难中坚守、责任前担当的精神。这份跨越岁月的红色传承,将激励青春力量,把先辈精神化为奋进动力,让红色基因在山野间、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为幸福添彩。

(供稿:淬炼商学院  撰稿:朱苏婷 马千慧  摄影:谭姝炜 田璐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