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校园生活

指尖生“绒”情,小雪蕴暖冬:大数据学院小雪节气活动传递指尖温度

发布时间:2025-11-22    作者:    点击数:

A2C59

小雪时节,寒意渐浓,万物藏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美育氛围,大数据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社团服务部以“初遇小雪意趣”为主题,将小雪节气的清寒诗意与非遗绒花的柔美温暖相融合,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冬日文化体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节气的静美与积淀,也让传统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

602B6

450C0

随着一段精心制作的小雪节气科普短片播放,活动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拉开序幕。主持人娓娓道来,从节气的渊源到民俗传统,将现场观众的兴趣与期待悄然点燃。紧随其后的是“小雪文化分享”环节。主持人以生动而富有互动的方式,解读“小雪”背后的自然哲思——从“虹藏不见”的天象隐匿,到“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阴阳流转,再到“闭塞而成冬”的万物敛藏,一幅由浅入深的时序画卷在听众面前徐徐展开,唤起了大家对自然律动的感知与遐想。

60341

随后,现场迎来“小雪民俗体验”环节,气氛温馨而活跃。同学们化身“风俗讲述者”,分享各地小雪习俗:南方腌制腊肉、晾晒鱼干的忙碌身影里,藏着为寒冬做准备的智慧;北方一碗热腾腾的糍粑、一壶暖身的黄酒,则传递着团聚与暖意。“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的谚语在笑语间流转,让民俗不再是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记忆。

C6FA1

如何将小雪的清雅“握”在手中?绒花,成了最美的答案。主持人告诉大家,绒花——这门源自唐代、盛于明清的宫廷手艺,正是表达冬日柔美与希望的绝佳载体。那细腻的蚕丝、精巧的造型,无一不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吉祥的寓意。

54950

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尽情体验创作的乐趣,现场准备了丰富的绒花制作材料,鼓励大家自由构思、随心创作。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绒丝与枯枝,投入到创作之中。选绒、剪枝、缠绕、塑形……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考验着大家的耐心与细致。蚕丝绒丝纤细柔软,想要做出规整的花瓣形状,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力度;缠绕绒丝时,既要均匀紧致,又要保留蓬松感,才能呈现出雪花覆盖的效果。无论是晶莹雪花、可爱仙女棒,还是梅花含苞、雪人可掬,亦或是圣诞树的节庆气息、太阳花的温暖意象——同学们在指尖流转间将冬日的万千意象化为手中的绒花诗篇。每一种样式,都是一段心境的表达;每一件作品,都是个性与灵感的绽放。

时光在专注的指尖悄然流淌,一场沉浸式的绒花制作渐入尾声。随着最后一缕绒丝轻轻固定,同学们陆续完成了自己的“小雪冬日首作”。解放同学精心制作了一个雪人造型,用圆润的绒球叠出身体,配上红色扭棒围巾。他认为虽然造型不算完美,但亲手把冬天“捏”出来的过程充满了趣味。赵理同学选择制作仙女棒,将银丝与亮绒缠绕组合,点缀星星亮片。她自己想做的是一支能在雪夜里发光的仙女棒,让它成为寒冷季节中的一束温暖。而强伟华同时尝试了雪花与雪人两款造型,细致地塑造雪花的晶莹形态,还为雪人添上一顶绒帽,动手的过程让他对雪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每一种样式都是心境的流露,每一件作品都是灵感的绽放。在这个冬日午后,传统技艺与年轻创意在指尖相遇,交织出属于这个季节的温暖记忆。

52B9E

50E19

恰如诗中所绘,小雪翩跹,天地渐敛。这个午后,大数据学院的同学们以丝为媒、以手为心,不仅触摸了非遗的细腻,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寻得了一份冬日的宁静与暖意。冬,是万物积蓄的季节,而这场与“小雪”的初遇,亦是为下一次绽放积蓄美好——愿我们皆能怀揣这份源自传统的温柔,暖手暖心,静待下一场春的来临。

(供稿:大数据学院   撰稿:李婷伟   摄影:王文斌   编辑:咸沂明   责编:金嘉乐 郑舒心   终审:刘欣怡 展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