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正视情绪波动、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盲区,2025年11月19日,大数据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心理健康服务部于瞻言书院造物空间(Y1-114)举办了“心象解码·灵魂画布奇遇记”活动。当斑斓颜料邂逅青春的细腻心事,当柔软画布承托隐秘的情绪潮汐,一场与自我对话的魔法悄然发生。同学们以笔为桨、以画为舟,驶进情绪的汪洋,采撷被自我忽视的误解碎片,共赴一场“情绪×创作”的沉浸式心灵旅程。

活动伊始,“情绪盲盒”惊艳登场。演绎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随机抽取盲盒内写有“狂喜”“低落”“烦躁”等词汇的纸条,随即三秒入戏——挑眉是电光石火的欢欣,垂眸是骤雨突袭的惆怅;笑声回荡在活动室的每一角落,同学们陌生的心门就此轻叩。主持人顺势轻推话题:“情绪极端波动、高低起伏是常见的情绪状态”,消除学生对“自身情绪变化”的距离感。

随后的绘画创作环节,工作人员发放画纸、油画棒,播放舒缓音乐。主持人以“情绪高涨冲动决定、低落期极度自我否定”等校园实例,讲解“情绪的两面性”,引导大家思考“内心真实的自己”的模样,随后鼓励同学们将抽象情绪转译为浓烈色彩:有人用深海与闪电描摹“焦虑怪兽”,有人以暖黄与繁花拼贴“自我疗愈花园”。同学们俯身画布,颜料在笔尖燃烧,将抽象情绪转译为浓烈色彩,情绪被命名、被塑形,成为可以凝视、对话的“另一个我”。在此刻,画笔是钥匙,悄然打开尘封的暗格。


在愉快的自由作画后,活动进入作品展示与分享环节,同学们纷纷交流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展示绳上,作品迎风轻晃。有人用乌云与闪电描摹“焦虑怪兽”,有人以暖黄与繁花拼贴“获得老师赞赏时的愉悦”。一位女生指向画中央裂开的黑色缝隙解释道:“那是我在不被他人理解时的痛苦”,声音落下,掌声温柔涌起——原来,内心被看见如此简单,波动的情绪被理解如此温暖。主持人结合画作进一步升华主题:“当我们愿意正视情绪波动,光便有了入口,便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活动尾声,大家把刚完成的作品拍照留念后轻轻叠好,郑重地收进背包——把这份“被看见”的温柔也一并收藏。窗外的斜阳正好,照见每个人眼底安静的星河:原来不必恐惧情绪波动,用心感受自我,每一份情绪都能被温柔安放。走出造物空间时,夜风带着初冬的清冽,却不再刺骨——他们带着自己的画,也带着更了解自我的心境,走向更明媚的大学生活。

此次“心象解码·灵魂画布奇遇记”活动以艺术创作突破传统说教,用色彩与故事替代枯燥理论,成功搭建起自我觉察与朋辈互助的新平台,让同学们意识到“情绪波动”不再是需要回避的暗礁,而是可供欣赏的风景。未来,大数据学院心理健康服务部将继续深耕“表达性艺术与心理知识相结合”的沃土,让每一次挥笔、每一句倾诉,都在校园里播撒温柔而坚韧的种子,静待心灵花园万顷花开。
(供稿:大数据学院 撰稿:杨云捷 摄影:黄绅 编辑:咸沂明 责编: 金嘉乐 郑舒心 终审: 刘欣怡 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