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资讯速递

【三下乡】在灌庄,我们把青春种进老校舍的墙缝里 ——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纪实

发布时间:2025-06-30    作者:    点击数:

6月30日,是泰山科技学院汶阳书院“老校舍·新讲台”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岱岳区灌庄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三天。当队员们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那些关于“父辈上学”的遥远想象,才被眼前“灰蒙蒙的屋子”彻底撞醒。那不是怀旧的滤镜,是实实在在的、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沉重。

“挑战,藏在每一粒剥落的墙灰里”

改造一所被时光遗忘的老校舍,远比一腔热血复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迎接我们的是呛人的灰尘和无处不在的衰败。雄心勃勃的蓝图——插花鉴赏室、美发实训角、驱蚊提神的香包课堂、点亮神采的美妆课堂——在这现实的土地上,显得既迫切又充满未知。

“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刻成了最深的印记”

午饭时分,我们捧着饭盒,倚着斑驳的墙壁。刚吃两口,身后就“簌啦”一声轻响,一片已松动的墙皮掉了下来。大家愣了一下,默默拍掉身上的尘土,挪了个位置继续吃。这堵墙,曾倚靠过多少像我们父辈那样的少年?它剥落的,仿佛不只是石灰。

夜晚是另一场较量。白天挥汗如雨,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又风干,在同伴们的后背上留下了一圈圈清晰可见的白色汗渍,布料紧紧黏在皮肤上,闷热、粘腻,仿佛裹着一层夏天的壳。简陋的房间里,蚊虫大军不知疲倦地轰炸着暴露的皮肤,“嗡嗡”声成了背景音,拍打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躺下,屋顶漏雨的“滴答、滴答”,不疾不徐地敲打着下面接水的铁皮桶,声音在寂静的夜里被无限放大,搅扰着疲惫的神经。

而最让人心头一紧的,是那晚。我们正借着昏黄的灯光整理物料,突然“啪”的一声脆响,接着是刺鼻的焦糊味——一段老化的电线不堪重负,在黑暗中猛地烧断,火花一闪,整个屋子瞬间陷入更深的黑暗。短暂的慌乱后,手电筒的光束交织起来,大家互相提醒着小心脚下。那一刻,改造的紧迫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像那烧焦的电线头,实实在在地烙在了心上。

“当新粉刷的白墙,映亮了旧时光”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初步清理过的教室后,去村委会尝试了第一次助农直播。灯光明亮,新粉刷过的几面墙,在灯下透出一种久违的、干净的亮色,是村民们为直播做出的最大努力。村里闻讯而来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门口、窗边。他们大多沉默着,眼神里充满了对这群陌生年轻人的好奇,但更多时候,他们的目光我们身上穿着的红马甲上。

“种进这老屋的墙缝里,种进这个村子的脉搏中”

第三天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依然需要修缮的窗户,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昨夜电线烧焦的味道似乎还未完全散去,墙根剥落的痕迹依然醒目。但看着同伴们沾着白灰却干劲十足的身影,看着远处村道上又有老人向这边张望,那个念头无比清晰而坚定:我们要让这所老学校,重新听见心跳的声音。路还长,挑战还在继续,但灌庄村的这间老屋,已经和我们这群年轻人的心跳,悄然共振。

(供稿:远景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