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资讯速递

【三下乡】“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在数字鸿沟上架起温暖桥梁

发布时间:2025-06-30    作者:    点击数:

6月30日清晨8:00,姜疃濯村的阳光已铺满村委小院。泰山科技学院大数据学院“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的年轻身影带着团扇、书签和精心准备的教案准时抵达山东省烟台市濯村委员会,正式开启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天的征程——一场名为“银龄数字课堂”的助老实践,即将在夏日的蝉鸣中展开。


画笔尖流淌的牵挂

实践团成员们并未带来现成的礼物,却精心准备了另一种心意——素白待绘的团扇。当画笔分发到老人手中,活动室内悄然无声,唯余笔尖在绢面上游走的轻响。阳光穿过窗棂,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庞。七十多岁的李大爷有些手颤,却一丝不苟地勾勒着扇面上的荷花轮廓;旁边的王大娘则笑着与身旁的年轻学生讨论颜色搭配,皱纹里盛满了投入的光彩。素白的扇面逐渐斑斓,言语与笑声也渐渐丰盈起来。扇子上的花鸟虫鱼,成了无声的纽带,悄然拉近了相隔数十载的心灵。


指尖上的数字“破冰”

智能手机教学环节无疑是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核心亮点。实践团成员张玉伟深知跨越数字鸿沟需从最平实处起步。他的演示节奏舒缓而耐心,从点亮屏幕、找到微信绿色图标,到添加好友、发起视频通话……每一步都拆解得如同教孩童蹒跚学步。

“点这里,找到孩子的头像,再点这个‘小电视’模样的按钮……看,通了!”张玉伟的声音沉着清晰。老人们紧盯着大屏幕,又低头对照自己手中的“小方块”,像在破解一道关乎亲情联结的重要密码。

实践团成员们穿梭于老人之间,化身流动的“助教”。年轻的手指轻轻覆上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背,带着他们滑动屏幕、点击按键。王奶奶的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了女儿的笑脸,她激动地几乎拿不稳手机:“哎哟!真看见了!闺女啊,我在村里上课呢!”那一声惊呼里,是距离瞬间消弭的惊喜,引得周围一片善意的笑声。无数个“第一次”在那一刻发生:第一次成功发送语音,第一次拍下邻座老友的笑脸,第一次放大手机字体看清新闻……笨拙的探索之后,是豁然开朗的成就感。


守护“钱袋子”的清醒一课

当老人们沉浸在掌握新技能的兴奋中时,实践团成员张桠闻适时切入一个沉重却无法回避的话题——防诈。

“各位爷爷奶奶,智能手机是座桥,但也得提防桥上的‘绊脚石’。”张桠闻用一桩发生在邻村的真实案例开场:王大爷接到“孙子”带着哭腔的求救电话,对方声称撞了人急需“救命钱”转入“安全账户”,老人情急之下转账,钱款瞬间石沉大海。

故事讲完,室内一片静默,许多老人神色凝重地点头。张桠闻随即提高声调,斩钉截铁地送出关键提醒:“您记住!无论电话里声音多像您的孩子孙子,但凡提到‘安全账户’让您转钱的,十有八九是骗子!挂掉它,马上给真正的亲人打电话确认!”他反复强调“不转账、多核实”的铁律,并手把手教老人们如何设置手机骚扰拦截功能。这堂“清醒课”,如同为老人们新获得的数字工具配上了一把坚固的安全锁。


银龄学“数”,实践团传“暖”

课堂临近尾声,交流却愈发深入。老人们开始主动倾诉日常使用手机时遭遇的“小麻烦”——字体太小、功能太杂、广告太烦。实践团成员们俯身倾听,逐一解答,分享诸如如何一键放大字体、如何用语音助手解放双手、识别常见诈骗短信等实用贴士。

“孩子,这个字体变大真好,看新闻眼睛不遭罪了!”刘大爷反复调整着手机显示,笑得像个满足的孩子。当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收藏起写满操作要点的书签,当那些曾令人望而生畏的智能机器在掌中变得驯服而亲切,一种微妙的改变已然发生。

这场名为“银龄数字课堂”的实践,并非一场居高临下的技术施与。素白团扇上的斑斓色彩,视频接通时那声惊喜的呼唤,反诈宣讲中骤然警醒的目光——这些鲜活的瞬间,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温情的印记。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份郑重其事的陪伴与看见。它让技术有了温度,让跨越鸿沟的尝试,化作了双向奔赴的理解与善意。

当年轻人俯身靠近的耐心,与银发族探身向前的勇气相遇,冰冷的数字洪流中,便悄然架起了一座座小而坚实的桥。姜疃濯村的这个夏日,这些桥已在延伸,它们所承载的微光与暖意,终将汇入更广阔的关怀之河。



(供稿:大数据学院“溯光拾遗”社区赋能实践团 撰稿:苏宇赜 董 淼 摄影:李思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