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校园生活

【礼行书院】建筑工程学院举办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第8期—“艾”在清明的几种样子

发布时间:2025-04-07    作者:    点击数:

清明时节,五汶书院轻食厨房被春日暖阳笼罩,开放式料理台上整齐摆放着艾草粉、糯米预拌粉与各类馅料。20余名泰科学子围坐于此,共同参与礼行书院主办的"青团创艺・清明雅集"活动。作为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的第八期,本次以“传统节俗+现代生活”为定位,通过趣味互动与手工实践,让清明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展现新的生命力。

活动以一段悠扬的有关清明文化的轻音乐开篇,四组队伍以“春芽、青团、踏青、寒食”命名依次入座,轻食厨房的现代设计与传统节气元素相映成趣。

旋律里的清明密码—当青团谣遇上“诗词沙龙”

在春歌竞猜环节,组织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清明雨上》《春天在哪里》等10首歌曲片段。当《青团谣》的旋律响起时,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抢答声。参与者们不仅辨识歌曲名称,更展开文化讨论:“艾草青,糯米香”引发对清明饮食文化的溯源,“年年倚井盼归堂”则唤起对传统节日情感内涵的共鸣。活动设计注重互动性,组织者邀请不同队伍分享对歌词的理解,将单纯的竞答转化为文化沙龙。

诗韵青春:从“春风得意”到“团花簇锦”的时空对话

诗词飞花令环节围绕“春、青、团”三字展开,参与者们从“春风得意马蹄疾”聊到“青梅竹马绕床戏”,从“团扇不摇风自举”延伸至“青青园中葵”。有队伍将现代词汇融入古典韵律,创作出“团花簇锦映朝阳”的新颖表达;也有队伍通过诗句解读,分享对清明时节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感悟。组织者特别设置“诗词接龙”环节,鼓励参与者即兴创作与清明相关的短句,现场涌现出“青团裹住相思意,艾叶香飘故园情”等富有时代感的作品。

指尖上的青团魔法:艾草粉与预拌粉的跨界碰撞

前两轮活动的积分以趣味方式呈现—每队通过积累艾草贴兑换食材盲盒。咸蛋黄+肉松、枣泥+桂花、芋泥+紫薯等创新组合引发阵阵惊叹,参与者们在组织者指导下,用预拌粉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青团。揉面、拌馅、塑形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舌尖上的清明故事:咸蛋黄肉松与樱花豆沙的春日私语

品鉴环节中,各组代表捧着自制青团依次登台。传统豆沙馅青团嵌入樱花花瓣,象征万物复苏;咸蛋黄与肉松的咸甜交织,寓意春耕与丰收的呼应。创作者解释: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组织者特别准备低糖版青团,满足健康饮食需求,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

文化密码大解锁:从“”家的味道”到“节气密码”的情感共振

文化交流环节,随机抽取的主题卡片成为情感纽带。抽到“家的味道”的参与者分享道:“青团让我想起长辈制作的传统糕点,今天的体验让这份记忆更鲜活。”抽到“创新传承”的代表则即兴创作:“艾草粉裹新时代,传统文化焕光彩。”活动特别设置的清明习俗科普区,通过图文展板与互动问答,向参与者普及插柳、蹴鞠等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组织者还设计了“节气密码”互动游戏,参与者通过解答与清明相关的知识问答,解锁隐藏的文化故事。

本次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通过预拌粉简化制作流程,既保留青团的传统风味,又降低参与门槛。开放式料理台的设计打破了传统雅集的距离感,让文化体验更加亲切自然。从食材选择到创意塑形,每个环节都融入节气知识,使参与者在动手过程中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

当合影的快门声在轻食厨房响起,这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的清明雅集圆满落下帷幕。从旋律到诗词,从指尖到舌尖,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正编织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清明记忆。礼行书院通过此类创新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体验。

(撰稿:王华超  摄影:王华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