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校园生活

“艺”筑课堂志愿服务队|这次,我们和“星星”对话

发布时间:2024-11-04    作者:    点击数:

艺“筑”课堂专项志愿服务队于2024年10月30日下午抵达泰山市特殊教育中心,这也是我们志愿服务队的第三次行动。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我们仍是以我们的非遗为核心来展开活动的宗旨,服务小学生以及留守儿童,让小朋友们感受这份独属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今天我们来到了泰山市特殊教育中心,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在非遗的文化中,传递文化与快乐。

活动当天,阳光洒满校园。当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带着面塑工具和材料走进教室,盲部和聋部小朋友们陆续进入教室围坐在一起,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面塑的神秘面纱。艺术团的部长李鸿超首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身旁则是老师用手语解释给小朋友们。从古代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用灵巧的双手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小朋友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面塑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

在简单的介绍之后,便是面塑技艺展示环节。志愿服务队里的非遗传承人周天聪同学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只见他从三个不同彩色的面团中各揪成五小团,在手中轻轻揉搓、按压、捏合,不一会儿,一朵好看的小花就出现在大家眼前。五个相同颜色的圆团围成花瓣,中间则是另一种颜色的圆团,再用准备好的面塑工具划出痕迹,让它变得更加逼真。随后他还教了小朋友们小桃子的做法。在这些小朋友们中,他们很多人听不到、看不到,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缺点而气馁,而是一直在和志愿者们互动,询问做法,更好的完成作品。队员一边制作,一边讲解面塑的基本技巧,如揉、捏、搓、掀、挑、压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小朋友们被精湛的技艺所折服,纷纷摩拳擦掌,想要亲自尝试。

终于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动手实践环节。由志愿者们分发不同颜色的面塑,并且在志愿服务队成员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面塑创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上课小朋友有的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色彩的分别,通过触摸和气味辨别颜色。而有的通过手语老师的讲解以及志愿者们在纸上书写,也了解到面塑的制作过程。

在小朋友们制作面塑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惊奇的发现,有些小朋友们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对临摹有着高强的敏感度,完成的面塑作品既美观又富有新意。在教室中,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充满欢声笑语。他们相互交流着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也诉说自己在特教学校的点点滴滴。一番功夫下来,惊奇的发现孩子们是如此的心灵手巧,没一会的功夫就做的非常棒,就连志愿者们也是学了好一阵才熟练的。教室里弥漫着欢乐和专注的氛围,孩子们沉浸在面塑的世界里,用稚嫩的双手赋予面团新的生命。

在本场活动快结束时,有两位小朋友把我们的志愿者招呼过去,用手语跟志愿者们说“我喜欢你”,志愿者们也对小朋友表示感谢。有的孩子会向同伴展示自己新学到的技巧,有的则会为小伙伴的作品提出改进的建议。这种互动交流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还让他们在分享中感受到了传承非遗的快乐。因为对于志愿服务队来说,这次活动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非遗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同时,他们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小朋友们热情,更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正如这捏出的面塑一样,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独属于他们的美!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 撰稿:尤艺超 摄影:王向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