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山东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与泰山科技学院联合承办的“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在泰山科技学院青未了剧场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教授周莉博士应邀作《培养积极心态,涵育时代新人》专题报告,为现场师生带来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心理成长指导。


活动伊始,山东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秘书长王永田与泰山科技学院校长助理丁海奎共同为泰山科技学院“陕公大学堂实体基地”揭牌。山东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王志国向周莉颁发主讲嘉宾荣誉证书。

讲座中,周莉以泰山科技学院育人实践为切入点,通过毕业生择业案例,深度剖析“教育应培养学生何种品质”的时代命题。她援引积极心理学理论,系统阐释积极心理学六大美德及24种优势体系,创新提出心理成长需兼顾“去邪扶正”双维度——既要化解负面情绪,更需主动培育乐观坚韧的积极品质,为时代新人构建双向心理发展通道。

周莉以客体表象与自体表象理论为框架,认为现实人际关系往往是父母等重要他人期待的投射。例如,父母对“稳定职业” 的期待可能内化为自我认知,形成压力传导链条。她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代青年对社群认同感、时间掌控感、目标成就感的核心心理需求,并通过“社会再调适评定量表”量化分析生活事件压力值,揭示积极变化背后的潜在心理压力。

在压力应对策略方面,周莉提出“问题聚焦”与“情绪聚焦”的精准匹配原则:针对学业规划等可控应激源,建议通过资源求助、构建支持网络解决问题;面对突发疫情等不可控因素,推荐 EMDR 疗法、正念冥想等专业方法。她现场带领师生体验呼吸冥想的即时调节效果,强调高焦虑状态下可通过小睡、情绪书写等“向下调节”技巧缓解压力。

谈及“培养积极心态”的实践路径时,周莉从八大维度层层深入,展开指导:以“安全岛”心理画像技术为核心,引导师生通过构建虚拟精神归属空间建立内在安全感,并展示学生实践案例中意象选择与心理需求的关联。周莉主要通过讲解“我选择”的语言转换练习,帮助参与者破除“受害者心理”,将“我不得不完成任务”等被动表述转化为“我选择通过任务提升能力”的主动认知。讲座现场还展示了学生实践案例中意象选择与心理需求的关联,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中,周莉就“大学生心理积极培养”等热点话题与教师深入互动交流,针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具体场景提供个性化指导,专业解答与生动案例相结合,现场氛围热烈。

相关介绍:
“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10月创立,以该校前身“陕北公学”为精神源头。作为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平台,该项目持续向各地输送优质资源,通过校友会网络面向社会开展理论宣讲,以宣传教育“正能量”激发理论学习“大流量”,已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品牌。
周莉,任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教授,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朋辈心理辅导项目的专业督导,拥有30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研究及咨询经验。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德国催眠学会认证催眠治疗师、国际心理治疗院认证高级伴侣与家庭治疗师。长期为各类学校、企事业、政府机关、纪检监察、银行、互联网公司等群体开展培训,主题包括积极心态培养、心理疏导、沟通、心理激励、情绪管理、职业枯竭、家庭教育、女性成长等。